刘伯温斩断龙脉是因为朱元璋做梦梦到真龙天子出世,所以担心自己的基业被抢,所以就让刘伯温去找寻龙脉然后破坏掉。
传说刘伯温能洞彻天机,知晓未来。在中国历史上有两本神乎其神的预言书,一本是唐代袁天罡、李淳风所著的《推背图》,而另一本被叫作《烧饼歌》,作者本人就是刘伯温。
而刘伯温还有一项绝技,就是斩龙之术。当然这个龙肯定不是指真龙天子,而是指龙脉。我国古代的风水认为龙脉之地的人们,后人可能会出皇帝。新朝皇帝的出生意味着旧朝的灭亡,是古代大忌。
之所以有刘伯温斩龙,是因为朱元璋小憩时梦到某地有真龙天子出世,要夺朱家天下。朱元璋惊醒后担忧不已,便招来谋臣刘伯温商议此事,下令让刘伯温遍访全国,寻找龙脉所在。刘伯温走遍全国,于是按照朱元璋命令分别斩断了以下几个地方的龙脉。
龙脉起源:
龙脉指如龙般妖娇翔,飘忽隘显的地脉。地脉以山川走向为其标志,故风水家称之为龙脉,即是随山川行走的气脉。《阳二宅全书·龙说》云:“地脉之行止起伏曰龙”。
《撼龙经》云:“大率龙行自有真,星峯磊落是龙身龙神二字寻山脉,神是精神龙是质。”龙行飘忽,即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山脉亦多起伏逶迤,潜藏剥换。
数千年中国史,是王朝更迭的历史,从夏商周到元明清,煌煌几千年,无数个王侯将相粉墨登场,演绎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在我们现代人看来,王朝的更迭是自然而然,是历史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可古人却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看来天上的星宿,地上的风水都是可以决定一个国家兴旺或者衰落的。
古人眼里的龙脉古人们把山川河流的走势,分成大小龙脉上百个,如长江,黄河,祁连山等都是一些大型龙脉,古代的帝王对龙脉的执念一直很深,他们都要千方百计的防备其他”真龙”出现,威胁自己的江山,当然也有很多风水大师和江湖骗子以龙脉为噱头,搅动了一番风云。
刘伯温斩龙明朝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以江淮布衣之身,从一个乞丐成长了一个王朝的缔造者,在历史上出身之低,无处其右者,在元末乱世,击败陈友谅、张士诚等各路枭雄,并驱除鞑虏,重塑汉人河山,算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
但是朱元璋是明教出身,依靠宗教造反和农民起义夺得江山,建立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大明朝。朱元璋由于其泥腿子出身再加上见识短浅,对“龙脉”之说深信不疑,同时他又是个危机感很重的人,总担心有人要谋害他,篡夺的他的大明江山,就想到了一个一劳永逸的方式,“斩断天下龙脉”,以求自己的王朝千秋万世。
刘伯温是朱元璋手下的头号谋臣,在民间传说中,有“三足鼎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之说,人们把他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在民间传说中,他更是号称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被世人神化,于是“斩断天下龙脉”这个艰巨的任务就落在了刘伯温身上。
据传,为求江山延续万年,刘伯温被朱元璋钦定为斩龙脉大使,破坏天下水脉地脉,来防止另一个“真龙”出现,那结果呢?他当然没有做到,明朝后来被在东北崛起的满清所取代。
传说刘伯温接到圣旨后,召集天下能人异士和风水大师,几年间走遍华夏大地,共斩断龙脉九十九条,当他们一行人来到长白山,最后一条龙脉就要被斩断时,忽然心生警兆,一干人等落荒而逃,于是这条唯一的龙脉就被保留下来了,那究竟为何,刘伯温在大功告成之际忽然退缩呢?
据传,刘伯温等人是怕遭受天谴,我国风水学上认为龙脉是上天为平衡天地山川而存在的,它对国家很重要,如果龙脉全部没有了,那么极有可能出现无数地质灾害,什么天降陨石了,地龙翻身了,可能大明的百姓也要承担风险,刘伯温作为这次“斩龙”的主要负责人,肯定会遭受报应的。
兴于东南,亡于西北刘伯温向朱元璋交旨后,朱元璋大发雷霆,对刘伯温一干人的工作很不满意,后经刘伯温陈述利害,再有当时有大明朝“兴于东南,亡于西北”的谶语,因长白山在东北,朱元璋认为这条龙脉与大明的灭亡没有任何关系,才最终同意留下了这唯一的龙脉。
以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明朝的确是亡于西北,被陕西出身的农民军首领李自成,率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朱元璋和刘伯温君臣没想到的是,在他们死后,唯一留下的那条龙脉,几百年后兴起了一批通古斯野人,(满清假说自己是女真族后裔,但后世史学家皆不认),他们趁中原之乱,率兵侵入,成立了中国第二个少数民族大一统王朝。
刘伯温斩龙的其他传言
据说刘伯温没有斩掉长白山龙脉,有三个原因:第一,刘伯温本不愿接手这个断子绝孙的任务,因为斩断龙脉对皇帝是有好处,但是对老百姓来说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并且斩龙脉本身就损阴德,如果自己真的把龙脉斩了,可能会报应在自己的子孙身上,为了不殃及后代,刘伯温没有斩断长白山龙脉。
第二,刘伯温作为有名的智者和风水大师,他认为天地自然是平衡的,龙脉是斩不绝的,即使他把长白山龙脉斩断,天地也会自行运转,形成新的龙脉。留下长白山龙脉尚可被大明王朝所掌控,若是其他地方冒出新的龙脉,那就更不好办了,因此留下比斩断更好。
第三,据传刘伯温来到长白山,看到其龙脉尚未成型,与气势磅礴的占据中原的大明朝龙脉相比,根本不值一提,于是就一时大意放弃了。
满清取代大明,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我们不得而知,关于刘伯温斩龙的传说,数百年来,人们还是口口相传,也许这本是个子虚乌有的故事,是满清统治者为了愚弄民众,杜撰出来,以证明自己天命所归的谎言。历史的发展必然有其客观规律存在,岂能是人力所能强行干预的!
民间传闻并不是真的。具体故事如下:
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在朝廷做大官的王爷,大家叫他李靖王。李靖王因为触犯朝廷,惹怒了皇帝,被发配到西边。他被贬到西头后,就在享堂(在今民和县川口镇东)安家落户了。
虽然此地山清水秀,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但李靖王心怀怨气,常常想着返回京城去,可一直没有机会。

有一年的春天,李靖王的父亲死了,送葬时来了一位道人,这个道人让李靖王在父亲死后的第一百天,往东边射上三箭,然后带兵反回京城。李靖王听了,安心地守孝,准备到时候就带兵打进京城。
他守孝守到九十九天时,李夫人却再不想守孝了,就催促李靖王说:“已经守了九十九天了,差一天没关系吧,你赶紧射箭。”李靖王经不住夫人的唠叨,就狠狠地往东面射了三箭。
他哪里知道,这三箭射到京城时,一箭射在了皇宫的柱子上,一箭射进了金銮殿的墙壁中,一箭射到了皇上洗脸的金盆里。
那时候,朝中的军师是刘伯温,是个上知风云变幻,下晓地理山川,中通人间沧桑变化的神人,他看见从西面射来的三只箭差一点射中皇上,急忙带领大军朝西头而来。
李靖王射出那三箭后,立即带兵东进,行到半路上听说皇上没有死,刘伯温却带着大队人马赶来了,于是悄悄退兵回到了享堂。
刘伯温带大军到了西头,查不出是谁射的箭,就仔细察看起这里的地形和地脉来,这西部的山中有很多龙山、凤山,日后此地必定出真龙天子,便下令军队把好多龙山和凤山的脉气一一斩断了。
到了民和三川,刘伯温又仔细察看了三川形势,只见有两条龙山、两条凤山,一条龙山从现在的甘沟乡朝西延伸,龙头快到黄河边上了,另一条龙山从现在的甘沟乡朝东延伸,龙头快到黄河边上了;
两条龙山各背负一座凤山,两座凤山(现在官亭镇境内的述果胡浪,中川乡境内的木拉胡浪)已展开单翅。
二山已成为二龙戏珠、双凤朝阳的龙凤脉气,龙山、凤山上松柏郁郁苍苍,千百样的花儿盛开,好一个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若是两条龙山的龙头到了黄河边同黄河连接,若是两座凤山展开双翅,此地就会出真龙天子,就会改朝换代。
刘伯温心想:幸亏我及时赶到了这里,要是再迟几年的话,大明江山就完蛋了。他命令军队日夜不停地挖山斩脉,先是把两条龙的脉气全给斩断了,尔后,又带兵挖凤凰山的脉气。但是在挖大凤山的翅膀时,白天挖了晚上长起来,一连挖了几个月,一直挖不断。
有一天,一个挖山的士兵把鞋子忘在了挖山的工地上,晚上就去找鞋子,正当他在刨土找鞋子的时候,突然听到地下有说话的声音:“哎呀,好险啊,要是再连夜挖就会挖断的。”
这个士兵一听,慌得没有找鞋,赶快跑回去告诉了刘伯温,刘伯温急忙带上军队连夜去挖,挖到九丈九的深处时,发现了一根一抱粗的大树根,正好是这只凤凰的血脉。
刘伯温一挥剑斩断树根,树根里涌出了殷红的血,鲜血一直朝黄河流去。刚刚流到河边沙滩上时,正好有个人走过来,一脚在沙滩上踏了个坑坑,血就流到了坑坑里,再也没有流出来。要是流到黄河里,这血脉就又会接上,此地还会出大人物的。
刘伯温把两条龙山和两座凤山挖了个支离破碎,茂密的松柏被压在山下,百花根也被铲除尽了。从此,民和三川一带的山上再也不长松柏,再也不盛开百花了。据传,从那以后三川就没有出过大人物。现在从川口镇到官亭镇时要经过几个山垭豁口子,据说那就是当年刘伯温斩龙脉时挖下的垭豁口子。
: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1-2]
元至顺年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
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年)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
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
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刘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