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
教育目的的作用
规范功能
人类的教育活动因学生个性差异的不同始终是丰富多彩的,但又是在一定的规律支配下进行的。教育目的作为一个国家或阶级或政党人才利益的集中体现,它把通过教育投资欲获得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浓缩在教育目的上。有了教育目的,就全方位地规范了教育的方方面面活动都必须有利于指向教育目的的实现。
①规范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的教育方向。任何一个层次一个类别的教育活动在开展之前、在进行之中都必须时时围绕教育目的去修正自己的培养目标。
②规范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课程是学校教育实践的实体,教学内容是课程的具体化和实践上的展开。学校开设什么课程,讲授什么内容,这是由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决定的。
③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是社会的代表。教师要保质保量地完成社会赋予他们的使命,完成人才培养的重任,就必须时时刻刻按照教育目的的要求把学生教好。
④规范了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是为学校的教学活动服务的,实质则是为人才成长服务的。学校的科学管理是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
蒙台梭利日常生活教育的目的分为2个层面,分别是:
直接目的:
1.帮助孩子适应环境并且有定位点
2.帮助孩子协调性的动作
a.程序性的动作
b.全身性的动作
c.手部的动作
d.综合性的动作
3.发展独立性
4.发展秩序感
间接目的:
1.帮助孩子身心统合
2.帮助孩子发展意志力
3.专注力的发展
4.社会行为的发展
日常教育:
一、日常生活教育的含义
日常生活教育,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中,让儿童通过“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动作教育,促使其形成独立人格的过程,是其人格形成过程中的一门必修课。日常生活教育及训练通常被认为是蒙台梭利课程中的必要内容。
日常生活教育帮助孩子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必要的生活技巧,并形成独立的品格、完美的人格。儿童在参与生活实践的过程中,获得一些技能,形成一些意愿,这有助于他们在其他活动中专注于学习。
日常生活教育,引导儿童对日常生活中成人的生活样式产生兴趣,并且能够使其主动地、自觉地反复练习。当孩子完成工作时,他们能够照顾自己,照顾环境,其优雅的行为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二、日常生活教育的分类
蒙台梭利博士把日常生活教育分成动作教育、照顾自己、照顾环境、社交礼仪四类。
1、动作教育
所谓动作教育,就是让孩子联系日常生活中所做的基本动作,它是其他三个练习活动的基础。动作教育中,孩子不仅需要练习手指的动作,而且连整个身体的活动都包括在内。例如。走、站、坐、搬、拧、倒、缝、切等。
2、照顾自己
照顾自己,是为了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促使其适应现实生活。这部分的练习包括衣服和鞋帽的穿与脱、东西的拿法、刷牙的方法、洗手、洗脸、使用衣饰框等。与其他活动相比,这个练习需要老师的直接帮助。
3、照顾环境
照顾环境,是指以人类之外的其他生物、无生命的物体为对象,让孩子学习美化、打扫、整理环境的方法,并且掌握照顾、饲养、管理动植物的相关技巧。例如,洗漱、熨烫、浇水、照料动植物等工作。这一部分的特色是,儿童在具体练习时,需要的用具很多,也要学习很多相关的操作。
4、社交礼仪
社交礼仪,是为了使孩子的社会生活能顺利进行,让孩子学习人们在生存及生活中必要的礼仪、规则等。
教师以人为对象,教给孩子社会的礼仪、规则。这部分的教育基本的要求是自己的行为不能给别人添麻烦;言语不使别人感到不愉快;能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例如,打招呼、致谢、道歉、观察的方法、应答的方法、物品的收授、用餐礼节、户外器具的使用方法等。
三、日常生活的教育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当儿童学会自己独立从事某项工作时,他就会变得自立、自信,从而体验到自我成长的喜悦。正如蒙台梭利博士所言,“当孩子能够独立完成某项工作时,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就可以得到发展。通过发展孩子的日常生活技能,即照顾自己、照顾环境,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1、形成进展型人格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各国的生活样式本身就是国家广义上的文化遗产。而孩子即是此文化遗产的继承人,他们个体的成长与文化遗产是紧密相连的,并且向着“进展型的人格”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儿童肩负着人类发展的伟大使命。
2、促进心智发展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儿童人格的形成主要依赖“运动”。所谓运动,是由人体组织中的主要部分——脑、神经与肌肉等微妙的结构来完成的。虽然运动属于肌肉的整体活动,但必须以整个人为单位进行,这样才能称得上是完整的运动。因此,运动不仅仅是培养身体机能的手段,更是促进精神活动和智能发展的重要条件。
3、养成独立精神
日常生活教育的直接目的,并不仅仅在于让孩子学会倒水、切菜、穿衣、擦净灰尘等,最主要在于通过日常生活的训练,增强孩子的感官能力和肌肉活动两者之间的协调。
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孩子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独立、专注、协调、秩序的习性,从而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日常生活工作
日常工作教育的重点便是日常生活教具的选择,蒙联教具已为大家准备蒙氏日常生活教具28件套,由蒙台梭利协会的老师、专家研发,更专业,更有针对性
一、教育目的:君子、治世贤才与大丈夫、明人伦
教学往往是有教育目的而出发,围绕教育目的而展开的。"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当今社会教育工作者更注重的是从学校教育出发,偏重于社会对人的制约性。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与孟子虽然是主观地表达了对所要培养的人的设想与规定,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的要求,礼崩乐坏的乱世需要培养怎样的人才哪?孔子与孟子都讲到要培养君子,但他们两人的教育目的还是较主观地反映了他们不同的思想观点。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君子,治世的贤才。在孔子看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是君子,“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是君子,既能治千乘之国,也能长百乘之家的也是君子。子路问孔子什么是君子,孔子回答:“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是君子进行自我修养,而修身则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孔子所说的君子更是从社会需求的层面来讲的治世的贤才。孔子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天下无道的局面,因此他需要培养治世的贤才君子。
相比较而言,孟子也处于天下无道的乱世。他也主张培养君子,但他最为欣赏的是有天地浩然正气的大丈夫。孟子更注重的是一种内在的修养,“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他更注重的是一种内发的思想品格,一种人格的培养。另外,孟子认为“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出明人伦的君子,而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出治世的贤才君子。孟子并不是不主张治世,他也曾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并同孔子一样主张仁的学说,在各国之间奔走,宣扬自己的主张。孔子的阐述是从社会需求,治世的方面来说的,注重社会的要求,而孟子则是注重内发的,将外在的社会要求规定化为一种内在的精神的自我修养。
二、教学原则、方法之比较
不同的教育目的必然会在教学方法上有所不同。虽然孟子从孔子那继承了诸多思想,教育方法,教育原则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还是围绕教育目的而展开有一些区别。孔子与孟子的教学原则与方法虽然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同中有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因材施教与不教之教
孔子对于自己的弟子了若指掌,孔子对他们进行了分类:“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而且也了解他们的缺点“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噫。”对于同一件事情,孔子给予不同的弟子以不同的回答。子路问听到就行动吗,孔子因为子路凡事总想超过别人,要他收敛而要他问问父兄的意思再行动,而冉有难以下做决定,疑虑太多,遇事退缩,孔子为了促其进取而鼓励他听到就行动。
2、启发诱导与自学、深造自得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认为学生到了一定的学习状态: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老师便可开其意,达其辞,使学生经过启发有一定的感悟。之常说的启发式教育就是从孔子这里来的。孔子的启发诱导注重的是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但孟子则注重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学自得。因为“明人伦”的教育目的是内发的,不可能由他人达成,所以孟子主张自学与深造自得。他.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主张的深造自得注重的是自身的修养,相比较而言,孔子侧重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而孟子侧重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并且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前者对教师的启示颇多,而后者有助于学生自觉自得的醒悟。孟子的这一教学主张与当今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比较相近。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是对传统的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的创新,体现了鲜明.的个性特征。
3、学思结合与独立思考
孔子不仅认为学习要思考,而且也认为不能只思考而不学习。他对终日的思考是不主张的,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学也。”孔子将学与思结合起来,更注重学习。这与他的教育目的培养治世贤才是有关的。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为教学内容并贯之以仁勇智三德来培养治国平天下的贤才。这种贤才需要学习很多实用的知识来治世,而不是一味地进行思考。而孟子则认为教师并不能传授知识的全部,只能传授基本知识,学生要获得其中的精髓必须自己去思考,琢磨与体会。孟子以后裔教人射箭和做木匠教人做木工活为例,来说明即使是最好的老师也不能完全使学生学会所教的知识,学生要在教师传授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融会贯通,掌握知识的“巧”。相比于孔子的学思结合,孟子更注重的是独立思考,尤其是学习者自身的思考。这也是源于“明人伦”的内发教育目的。这种内发的精神境界旁人是难以使其达到的,需要自身进行思考,琢磨与领悟。孟子对于孔子的教学思想多有创新。他强
调“尽信书,不如无书”,应以怀疑的精神来看待书籍。这种怀疑精神有助于学生的创新。而且对于孔子的“欲速则不达”变通为“其进锐者,其追速”,直陈了欲速则不达的后果,强调了为学之